骨髓穿刺在白血病诊断中起到什么作用?

2 个回答

超越改
# 骨髓穿刺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 ## 1. **明确诊断** - **直接观察骨髓造血状态**:通过抽取骨髓液进行形态学检查,评估原始细胞比例(如急性白血病要求原始细胞≥20%)、细胞分化异常等特征。 - **鉴别白血病类型**:区分急性/慢性、髓系/淋系白血病(如AML、ALL、CML等)。 ## 2. **分型指导治疗** - **细胞遗传学分析**:检测染色体异常(如Ph染色体、PML-RARA融合基因),指导靶向药物选择。 - **免疫分型**: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D13、CD33、CD19等),确定白血病细胞来源。 ## 3. **疗效评估** - **治疗反应监测**:化疗后复查骨髓(如完全缓解时原始细胞需<5%),评估微小残留病(MRD)。 ## 4. **预后判断** - **危险分层依据**:如正常核型AML预后较好,复杂核型预后差。 ## 5. **鉴别其他疾病** - 排除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 ▶ 关键指标举例 | 检查项目 | 白血病诊断意义 | |----------------|---------------------------------------| | 原始细胞比例 | ≥20% →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 | 细胞遗传学异常 | t(9;22)→CML;t(15;17)→APL | | 免疫表型 | CD13+/CD33+ → AML;CD19+/CD10+ → B-ALL | (注:骨髓穿刺需结合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等综合判断)
ldh_007
# 骨髓穿刺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 ## 1. **明确诊断依据** - **观察骨髓细胞形态** 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骨髓中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原始细胞(如白血病细胞)。 (正常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5%,急性白血病患者常≥20%) - **确认细胞恶性增殖** 发现骨髓中单一类型细胞(如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异常增生,是白血病诊断的核心依据。 --- ## 2. **白血病分型** - **FAB分型** 通过细胞形态和化学染色(如过氧化物酶染色)区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 **WHO分型** 结合免疫分型(流式细胞术)和遗传学检测结果,进一步细分为M0-M7等亚型,指导精准治疗。 --- ## 3. **遗传学异常检测** - **染色体核型分析** 检测费城染色体(Ph+)、t(8;21)等特征性染色体易位(如AML-M2中常见t(8;21))。 - **分子生物学检测** 发现FLT3-ITD、NPM1、CEBPA等基因突变(如FLT3突变提示AML预后较差),用于危险分层。 --- ## 4. **疗效评估** - **治疗反应监测** 化疗后复查骨髓穿刺,评估原始细胞比例是否<5%(完全缓解标准)。 - **微小残留病(MRD)检测** 通过流式细胞术或PCR技术检测残留白血病细胞(灵敏度达10^-4~10^-6),预测复发风险。 --- ## 5. **鉴别其他疾病** - **排除类白血病反应** 区分感染、肿瘤转移等引起的反应性白细胞增高(骨髓无原始细胞异常增生)。 - **识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通过观察病态造血现象(如环形铁粒幼细胞、巨幼样变)进行鉴别。 --- **总结** 骨髓穿刺是白血病诊断的"金标准",可同时实现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CM)综合评估,对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