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型手榴弹和防御型手榴弹有什么不同?

2 个回答

NSX
### 进攻型手榴弹 vs 防御型手榴弹 #### 1. **设计目的** - **进攻型**:主要用于主动进攻场景,通过爆炸冲击波和少量破片杀伤敌人,投掷后士兵无需立即寻找掩体(适合冲锋时使用)。 - **防御型**:用于防守或阵地战,依赖大量高速破片形成杀伤区域,投掷者需提前隐蔽(避免被破片误伤)。 #### 2. **结构与杀伤机制** | 类型 | 外壳材质 | 破片数量 | 杀伤范围 | |------------|---------------|------------------|----------------| | 进攻型 | 薄金属/塑料 | 少量或无预置破片 | 冲击波为主(5-10米) | | 防御型 | 厚金属(带刻槽) | 大量预置破片 | 破片覆盖(15-30米) | #### 3. **典型代表型号** - **进攻型**:苏联RGD-5(轻便、低破片)、美国Mk3(依赖冲击波) - **防御型**:美国Mk2“菠萝雷”(刻槽外壳)、德国M39卵形手雷(破片密集) #### 4. **战术场景** - **进攻型**:适合突袭、狭窄空间(如室内),投掷后可直接冲锋。 - **防御型**:适合战壕、掩体防守,压制敌方冲锋,需提前隐蔽。 #### 5. **附加说明** - 现代手榴弹(如比利时FN GRENADE)常融合两者特性,通过可拆卸破片套件切换模式。 - 防御型因杀伤范围大,需严格注意友军距离。 (内容基于公开军事资料整理,无涉密信息)
七夜魔君
### 进攻型手榴弹 vs 防御型手榴弹 #### 1. **核心设计原理** - **进攻型手榴弹** 以爆炸冲击波为主要杀伤手段,破片较少或较轻(甚至无预制破片)。 - **目标**:压制敌方行动,掩护己方推进。 - **材料**:壳体多为塑料或薄金属,爆炸后产生有限破片。 - **防御型手榴弹** 依赖高速破片实现大范围杀伤,金属壳体通常带有预制刻槽或钢珠。 - **目标**:阻滞敌方集群进攻,造成区域性杀伤。 - **材料**:重型金属壳体(如铸铁、钢),爆炸后产生数百破片。 --- #### 2. **杀伤机制对比** | 类型 | 主要杀伤方式 | 有效杀伤半径 | 附带伤害风险 | |------------|--------------------------|--------------|--------------| | 进攻型 | 冲击波(超压损伤内脏) | 5-10米 | 低 | | 防御型 | 破片(穿透伤/失血) | 15-20米 | 高 | --- #### 3. **典型使用场景** - **进攻型** - 突击作战中步兵伴随冲锋(如清理堑壕) - 室内近距离战斗(CQB)减少友军误伤 - **示例型号**:美国Mk3A2(冲击波主导) - **防御型** - 固定阵地防守(战壕/掩体后投掷) - 阻滞敌方冲锋队形 - **示例型号**:苏联F1"柠檬手雷"(破片杀伤半径30米) --- #### 4. **战术使用差异** plaintext 进攻型: - 投掷后无需立即隐蔽 - 适合运动战 - 单兵可连续投掷多枚 防御型: - 必须依托掩体使用 - 常配合雷场/障碍物 - 通常作为"最后防线"武器 --- #### 5. **物理参数对比** | 参数 | 进攻型典型值 | 防御型典型值 | |--------------|-----------------|-----------------| | 重量 | 300-400克 | 400-600克 | | 延迟引信 | 3-4秒 | 4-5秒 | | 破片数量 | 0-50片 | 200-2000片 | --- #### 核心区别总结: 进攻型是「移动中的武器」,防御型是「阵地战的工具」。前者强调战术突然性,后者依赖地理优势扩大杀伤效果。现代模块化手榴弹(如德国DM51)已尝试整合两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