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攻型手榴弹 vs 防御型手榴弹
#### 1. **设计目的**
- **进攻型**:主要用于主动进攻场景,通过爆炸冲击波和少量破片杀伤敌人,投掷后士兵无需立即寻找掩体(适合冲锋时使用)。
- **防御型**:用于防守或阵地战,依赖大量高速破片形成杀伤区域,投掷者需提前隐蔽(避免被破片误伤)。
#### 2. **结构与杀伤机制**
| 类型 | 外壳材质 | 破片数量 | 杀伤范围 |
|------------|---------------|------------------|----------------|
| 进攻型 | 薄金属/塑料 | 少量或无预置破片 | 冲击波为主(5-10米) |
| 防御型 | 厚金属(带刻槽) | 大量预置破片 | 破片覆盖(15-30米) |
#### 3. **典型代表型号**
- **进攻型**:苏联RGD-5(轻便、低破片)、美国Mk3(依赖冲击波)
- **防御型**:美国Mk2“菠萝雷”(刻槽外壳)、德国M39卵形手雷(破片密集)
#### 4. **战术场景**
- **进攻型**:适合突袭、狭窄空间(如室内),投掷后可直接冲锋。
- **防御型**:适合战壕、掩体防守,压制敌方冲锋,需提前隐蔽。
#### 5. **附加说明**
- 现代手榴弹(如比利时FN GRENADE)常融合两者特性,通过可拆卸破片套件切换模式。
- 防御型因杀伤范围大,需严格注意友军距离。
(内容基于公开军事资料整理,无涉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