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原理及流程
## 一、治疗原理
**DBS通过以下机制改善帕金森病症状**:
- **靶点定位**:植入电极至大脑深部核团(如**丘脑底核(STN)**或**苍白球内侧部(GPi)**)。
- **电脉冲调节**:持续发放高频电脉冲,抑制异常神经信号。
- **症状控制**:缓解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药物引起的运动并发症(如异动症)。
---
## 二、手术步骤
### 1. **术前评估**
- 多学科团队(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理科)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手术指征。
- 影像学检查(MRI/CT)排除脑结构异常。
### 2. **立体定向定位**
- 安装头架固定头颅,通过MRI/CT确定靶点坐标。
### 3. **电极植入**
- **术中测试**:患者清醒状态下,通过临时电刺激验证靶点位置(观察症状改善及副作用)。
- 固定永久电极至目标核团。
### 4. **脉冲发生器植入**
- 全麻下于锁骨下或腹部皮下植入脉冲发生器(电池装置)。
- 通过皮下导线连接电极与发生器。
### 5. **术后程控**
- 术后2-4周启动设备,逐步调整刺激参数。
- 长期随访优化参数并调整药物。
---
## 三、适用人群
### **理想候选者需满足**:
1. **确诊帕金森病**:对左旋多巴治疗曾有显著反应。
2. **药物疗效减退**:出现“剂末现象”或“开关波动”。
3. **运动并发症**:药物导致异动症且难以控制。
4. **年龄及健康状况**:通常≤75岁,无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
5. **无手术禁忌**:MRI无脑萎缩/血管病变,无凝血功能障碍。
---
## 四、注意事项
- **非根治性治疗**:需联合药物维持疗效。
- **风险提示**:手术风险包括出血(1-2%)、感染(2-5%)、设备故障等。
- **术后管理**:需定期随访调整参数,避免电磁干扰(如MRI检查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