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在地文物"?
"在地文物"(Site-Specific Cultural Relics)指**与特定地域紧密关联、不可脱离原生环境保存的文物或文化遗产**。其核心特征是**地域依附性**,即文物的历史、文化或社会价值与其所在地理空间密不可分。
---
## 具体含义解析
### 1️⃣ **空间绑定属性**
- 不可移动性:如古建筑群(福建土楼)、石窟寺(龙门石窟)、考古遗址(良渚古城)
- 环境共生性: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与岷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
### 2️⃣ **价值构成维度**
| 价值类型 | 典型例证 |
|----------------|------------------------------|
| 历史见证价值 |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丝路贸易记录 |
| 生态智慧价值 | 哈尼梯田的水系管理系统 |
| 社区记忆载体 | 徽州祠堂的族谱与祭祀传统 |
### 3️⃣ **保护特殊性**
- **原位保护原则**:需在原始地理坐标中实施保护(如故宫建筑群的修缮)
- **整体性保护**:包含物质载体与非物资文化(平遥古城与传统市集活动的协同保护)
- **动态传承**:泉州南音表演与古戏台空间的活态使用
---
## 当代实践案例
- **杭州桥西历史街区**:保留清末民初运河商埠建筑,同时植入手工活态馆
- **三星堆遗址公园**:采用"考古方舱"实现发掘、研究、展示的空间一体化
- **福州三坊七巷**:通过"镶牙式改造"延续明清坊巷肌理
这类文物保护强调**空间叙事完整性**,要求保护措施必须考虑地理坐标、生态环境、社区传统等多维度的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