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损伤后辅助器具选择指南
## 一、核心选择原则
1. **损伤节段定位**
- 高位损伤(C1-C4):需电动轮椅+头控/呼吸控制系统
- 中段损伤(C5-T6):可选用手动轮椅+抓握辅助装置
- 低位损伤(T7以下):建议站立式轮椅+下肢矫形器
2. **功能代偿需求**
• 移动能力:轻量化轮椅(<15kg) vs 全地形轮椅
• 生活自理:万能袖套、防抖餐具组合包
• 排泄管理:智能导尿系统(蓝牙监测容量)
## 二、进阶选择方案
| 损伤阶段 | 推荐器具 | 技术参数 | 适配训练周期 |
|---------|----------|---------|-------------|
| ASIA A级 | 动态减重步态系统 | 压力反馈精度0.1N | 6-9个月 |
| ASIA C级 | 智能矫形外骨骼 | 续航8小时/充电 | 3-6个月 |
## 三、关键注意事项
1. **生物力学适配**
- 坐垫压力分布检测(需<32mmHg)
- 靠背角度动态调节(5°-15°可调)
2. **智能集成系统**
mermaid
graph LR
环境传感器 --> 中央处理器 --> 动力输出装置
语音控制模块 --> 中央处理器
3. **定期评估机制**
- 每3个月进行器具适配度复评
- 每年更新功能需求评估报告
> 提示:建议在康复工程师指导下进行器具压力分布测试(推荐使用Tekscan系统),确保接触面压强符合ISO 16840-2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