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视角解读帕金森病:多重内因长期失衡的体现
帕金森病在中医学中虽无直接对应病名,但根据其肢体震颤、肌肉僵直、动作迟缓等核心症状,可归属于**“颤证”“痉证”“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并非单一因素突发所致,而是**肝、肾、脾三脏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痰瘀阻络**等内因长期积累的结果。
---
#### 一、核心病机:本虚标实,多脏受累
1. **肝肾亏虚为根本**
- **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肝肾精血不足,筋骨失养,则肢体震颤、僵硬。
- **阴虚风动**:肝阴亏虚,虚阳化风,导致不自主抖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 **脾胃虚弱为诱因**
- **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失于濡养,出现乏力、动作迟缓。
- **痰湿内生**:脾虚生痰,痰阻经络,加重肢体僵直与运动障碍。
3. **气血瘀滞为标实**
- **久病入络**:病程迁延,气机不畅,血行瘀阻,形成“痰瘀互结”,进一步阻碍脑窍与四肢功能。
---
#### 二、病程发展:渐进式失衡的“三步曲”
1. **初期:肝风萌动**
- 偶发手抖、情绪焦虑,多因长期熬夜、压力大耗伤肝阴,风阳初显。
2. **中期:脾肾两虚**
- 震颤加重、步态不稳,伴随腰膝酸软、食欲减退,提示精血亏虚与痰湿并存。
3. **后期:痰瘀阻窍**
- 动作显著迟缓、表情呆板,甚至认知衰退,为痰瘀壅塞脑络、神明失养之象。
---
#### 三、中医调治原则:分层干预,标本兼顾
- **培补肝肾**:熟地、山茱萸、龟甲等填补精血,熄风定颤。
- **健脾化痰**: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运脾胃,杜绝痰源。
- **活血通络**:丹参、地龙、川芎等化瘀通络,改善微循环。
- **调和情志**:配合疏肝解郁法(如柴胡、白芍),减少情志波动对病情的诱发。
---
#### 结语
帕金森病的形成犹如“朽木渐蛀”,是脏腑功能衰退与病理产物堆积的叠加效应。中医强调**早调肝脾、晚固肾元**,通过长期综合调理延缓病程进展,而非单纯对抗症状。临床需结合个体体质差异,动态调整治则,方能体现“整体观”与“治未病”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