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制造和检验过程中确保人员能力及分包商合格性的关键措施
## 一、对内部人员的能力管理
1. **资质认证与培训**
- 建立岗位能力矩阵,明确各岗位所需的技能、经验和资质(如ISO认证、行业资格证书)。
- 实施定期培训(理论+实操),并通过考核颁发内部上岗证书。
- 针对新工艺/设备开展专项技能培训。
2. **动态考核机制**
- 采用日常绩效评估(如检验准确率、操作规范性)。
- 每季度进行技能复测,未达标者暂停岗位并重新培训。
- 建立技能等级制度(初级/中级/高级技工)。
3. **过程监督与记录**
- 设置班组长实时巡查制度。
- 关键工序实施双人复核制。
- 通过MES系统记录每个操作人员的作业数据和异常事件。
## 二、对分包商的合格性管控
1. **准入评估体系**
- 开发包含5大类30项指标的供应商评估表:
✓ 资质文件(营业执照/行业认证)
✓ 设备清单与校准记录
✓ 人员资质证明
✓ 历史项目案例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 **现场审核流程**
- 首次合作必须进行现场工艺审核(包含4M1E评估)。
- 重点核查:
- 检测设备的MSA分析报告
- 作业指导书与WI符合性
- 不合格品处理流程
- 追溯系统实施情况
3. **持续绩效管理**
- 建立KPI考核体系(交付准时率≥98%,批次合格率≥99.5%)。
- 每月质量会议通报供应商绩效排名。
- 对连续3次黄牌警告的供应商启动退出机制。
## 三、过程监控技术手段
1. **数字化追溯系统**
- 采用二维码/RFID实现「人-机-料-法-环」全要素绑定。
- 关键参数自动采集并上传云平台。
2. **普通用户视觉检测**
- 在关键工位部署智能相机进行实时比对。
- 异常数据自动触发Andon系统报警。
## 四、闭环改进机制
1. 每月召开跨部门质量分析会
2. 建立CAR(纠正措施报告)系统
3. 实施年度管理评审优化标准
> **实施要点**:建议通过IATF 16949体系框架搭建管理架构,结合VDA 6.3过程审核方法,最终形成可量化的能力管理指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