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

这篇课文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在儿子毛岸英牺牲后,如何处理其遗体的感人故事。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的个人情感。

3 个回答

莲子
# 《青山处处埋忠骨》历史背景解析 ## 一、核心历史背景 该课文取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聚焦于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烈士牺牲事件**。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作为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在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遭美军空袭牺牲。 ## 二、关键历史脉络 1. **战争起因**(1950.6) - 朝鲜半岛南北内战爆发 - 美国组建"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 - 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东北边境 2. **中国参战决策**(1950.10)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提出 - 彭德怀任志愿军总司令率部入朝 3. **毛岸英牺牲的特殊意义** - 首例党和国家领导人直系亲属战损 - 体现共产党领导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 三、课文创作背景 - 原文出自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 入选统编语文教材时改编为纪实性叙事文本 - 通过领袖家庭个案折射整个志愿军群体的牺牲精神 ## 四、历史价值维度 1. **政治维度**: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家国情怀 2. **军事维度**:反映现代化战争的残酷性特征 3. **文化维度**:塑造"最可爱的人"集体记忆符号 4. **教育维度**:传承革命英雄主义价值观 > 补充数据:抗美援朝期间,共有197,653名志愿军战士牺牲,现安葬于朝鲜境内8处志愿军烈士陵园及多处散葬墓地。2014年起,中韩双方已连续9年交接91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泥公仔
这个嘛,其实就是描绘了毛泽东在得知他亲爱的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的消息后,他那深深的痛苦和对儿子遗体是否运回国内的艰难抉择啦。
阿丫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描绘毛泽东主席在儿子毛岸英牺牲后,如何处理其遗体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发生在1950年,当时中国刚刚建国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作为毛泽东的长子,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在战争中英勇牺牲。 在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面临着如何处理儿子遗体的艰难抉择。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也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的责任。最终,毛泽东决定不将儿子的遗体运回国内,而是将其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与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一同长眠。这一决定体现了毛泽东的伟大胸怀和对儿子的深厚感情,也展现了他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责任和担当。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毛泽东处理儿子遗体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珍贵,激发了我们对英雄烈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