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复挖掘的人行道基础时,若无法满足回填的最小宽度要求,可采用以下方法确保回填密实度:
---
### 1. **分层薄填+高频压实**
- **方法**:将回填材料(如砂砾、碎石)分层填入,每层厚度控制在 **10-15cm**,使用手持式振动夯或小型平板夯逐层压实。
- **适用场景**:狭窄空间(如管道周边、墙角等)。
- **优势**:避免单次回填过厚导致的松散或沉降。
---
### 2. **注浆加固法**
- **方法**:
1. 填入粒径均匀的粗骨料(如碎石);
2. 通过注浆管将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注入骨料缝隙;
3. 待浆液凝固后形成整体密实结构。
- **适用场景**:宽度不足但深度较大的区域。
- **优势**:填充微小空隙,提升整体强度。
---
### 3. **自密实材料替代**
- **材料**:使用 **流态化回填材料(CLSM)** 或 **自密实混凝土(SCC)**。
- **操作**:直接浇筑至开挖区域,依靠材料流动性自然填充空隙,无需额外压实。
- **适用场景**:复杂形状或机械无法进入的狭小空间。
- **注意**:需控制材料配比(如水泥、粉煤灰、骨料比例)。
---
### 4.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
- **方法**:
1. 在回填层间铺设 **土工格栅** 或 **土工布**;
2. 通过材料抗拉性能分散荷载,减少沉降风险。
- **适用场景**:软土地基或回填宽度受限区域。
- **优势**:提升整体稳定性,降低对压实度的依赖。
---
### 5. **微型机械辅助**
- **设备**:采用 **微型压路机**(宽度<50cm)或 **手持冲击夯**。
- **操作**:针对狭窄区域定向压实,配合人工修整。
- **适用场景**:市政管道修复等对设备尺寸敏感的场景。
---
#### **注意事项**:
- 优先选择 **级配良好** 的砂砾或碎石(粒径≤25mm),避免大块材料堆积。
- 回填前需 **清除积水** 和松散杂物,确保基底平整。
- 密实度检测可采用 **环刀法** 或 **核子密度仪**,目标压实度≥95%(参考当地规范)。
通过上述方法,即使回填宽度不足,仍能有效保障人行道基础的承载力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