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请详细描述十七帖的流传过程,包括其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十七帖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4 个回答

caio
关于《十七帖》的流传过程,可简要梳理如下: ### 一、创作背景 - 东晋王羲之(303-361)晚年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29通信札 - 因卷首札有「十七」二字得名,总长近三丈(约9米) ### 二、唐代流传 1. **贞观内府收藏**(7世纪) - 唐太宗李世民命弘文馆拓书人双钩摹搨 - 褚遂良《右军书目》明确著录 2. **开元年间重装**(8世纪) - 唐玄宗时改装为龙鳞装 - 现存日本上野本保留龙鳞装形制 ### 三、宋代传播 - **刻帖兴起**: - 《淳化阁帖》收录部分内容 - 单刻帖出现(如传世「敕字本」系统) - **鉴藏著录**: - 黄伯思《东观余论》有专论 - 赵孟頫曾见唐人硬黄摹本 ### 四、明清递藏 1. **明代传承**: - 文徵明、董其昌等大家题跋 - 吴廷「余清斋」刻本问世(1596) 2. **清代流转**: - 冯铨快雪堂本(1641) - 姜西溟藏本入清宫《石渠宝笈》 ### 五、现代存世 - **主要版本**: - 上野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 文徵明朱释本(香港中文大学) - 三井本(日本三井文库) - **学术研究**: - 启功、中田勇次郎等学者考辨版本源流 ### 关键节点 - 原迹已佚,现存均为唐摹宋拓 - 明代吴宽指出:「今世不复见真迹」 - 现代影印技术使各版本得以广泛传播 这种流传过程体现了中国法书经典的「摹搨-刻帖-影印」三重传播机制,是法书经典化的典型范例。
咖啡豆
《十七帖》是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之一,它能够流传至今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收藏与传承**:《十七帖》作为王羲之的名作,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和书法爱好者的推崇。许多收藏家和鉴赏家都将其视为珍宝,精心保存并传承给后代。 2. **摹刻与复制**:在古代,为了保护原作不被损坏,往往会对重要的书法作品进行摹刻或复制。这些摹本虽然无法完全再现原作的神韵,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风貌,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 **文献记载**:历代的书法理论家和评论家在他们的著述中都会提到《十七帖》,对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文献记载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十七帖》的艺术特点,也为我们追溯其流传过程提供了线索。 4. **现代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摄影、扫描等技术手段也被应用于古籍文献的保护和传播中。《十七帖》的高清图像和详细解读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部经典之作。 总之,《十七帖》能够流传至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Q仔
这个主要是得益于历代书法家和收藏家的精心保护和传承呢。他们把王羲之的这些墨迹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轻易示人。比如唐代的弘文馆学生,他们就把这些当做学书的范本,还把它们摹刻成了拓本,这样就有了唐摹本啦。到了宋代,又有了宋刻宋拓本,让《十七帖》的流传更加广泛了。
容总
《十七帖》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十七帖》的流传过程,据史书记载,它最初是由王羲之的七世孙王僧虔收藏的。王僧虔在南北朝时期曾任尚书令,他非常珍视这部书法作品,将其视为传家之宝。 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极为推崇,他下令收集天下王羲之的真迹,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收藏于内府。《十七帖》也在此时被收入宫中,成为皇室的珍藏。唐代的文人墨客对《十七帖》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和研究,使得这部作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宋代以后,《十七帖》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书法爱好者争相收藏的珍品。明清两代,许多书法家都对《十七帖》进行了临摹和评论,使得这部作品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加稳固。 总的来说,《十七帖》的流传过程经历了从王羲之家族到皇室,再到民间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得到了历代帝王和文人的珍视,还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