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七帖》的流传过程,可简要梳理如下:
### 一、创作背景
- 东晋王羲之(303-361)晚年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29通信札
- 因卷首札有「十七」二字得名,总长近三丈(约9米)
### 二、唐代流传
1. **贞观内府收藏**(7世纪)
- 唐太宗李世民命弘文馆拓书人双钩摹搨
- 褚遂良《右军书目》明确著录
2. **开元年间重装**(8世纪)
- 唐玄宗时改装为龙鳞装
- 现存日本上野本保留龙鳞装形制
### 三、宋代传播
- **刻帖兴起**:
- 《淳化阁帖》收录部分内容
- 单刻帖出现(如传世「敕字本」系统)
- **鉴藏著录**:
- 黄伯思《东观余论》有专论
- 赵孟頫曾见唐人硬黄摹本
### 四、明清递藏
1. **明代传承**:
- 文徵明、董其昌等大家题跋
- 吴廷「余清斋」刻本问世(1596)
2. **清代流转**:
- 冯铨快雪堂本(1641)
- 姜西溟藏本入清宫《石渠宝笈》
### 五、现代存世
- **主要版本**:
- 上野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 文徵明朱释本(香港中文大学)
- 三井本(日本三井文库)
- **学术研究**:
- 启功、中田勇次郎等学者考辨版本源流
### 关键节点
- 原迹已佚,现存均为唐摹宋拓
- 明代吴宽指出:「今世不复见真迹」
- 现代影印技术使各版本得以广泛传播
这种流传过程体现了中国法书经典的「摹搨-刻帖-影印」三重传播机制,是法书经典化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