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东北日报》在1945年至1954年期间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的详细描述:
### 一、创刊背景与初期发展(1945-1946)
1. **创刊背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根据中央决定,10名中央委员和12名候补中央委员,率领2万名干部和11万大军挺进东北,开辟东北根据地。随着东北解放区的建立,大批党的优秀思想宣传和文化工作者从延安来到东北,新闻宣传阵地和文学阵地相继建立起来。他们组织东北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和进步知识青年,创办了《东北日报》《东北画报》等报纸刊物。
2. **创刊过程**:1945年10月19日,东北局书记彭真致电中央,提出出一党报,定名为《解放日报东北版》或《东北日报》,并请示何名适当。10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复电,确定报纸名称为《东北日报》。李荒被任命为冀东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并在行军途中接到命令,立即来到沈阳就任《东北日报》总编辑。
3. **创刊号发行**:1945年11月1日,《东北日报》正式创刊,发行创刊号。创刊号上明确申明“本报是东北人民的喉舌,以东北人民的利益为利益,反映人民的要求表达人民的呼声……一切为东北人民服务”。发刊词里并没有指明这是共产党的机关报,但从“宗旨”、“方向”和发表的稿件看,报纸的政治立场十分鲜明。
4. **初创期挑战**:国民党精锐部队进入东北后,东北局机关根据指示主动由沈阳向辽东方面转移。《东北日报》结束了在沈阳短暂的初创期,进入了动荡发展期。
### 二、动荡发展与战略转移(1946-1948)
1. **第一次转移**:1945年11月23日,由于战局关系和应苏军的要求,《东北日报》跟随东北局一道撤出沈阳,向本溪转移。到达本溪后,报纸于12月5日复刊。
2. **第二次转移**:1946年1月下旬,国民党军队逼近沈阳,并图谋向本溪进犯,报社迫不得已又随东北局向吉林省海龙县转移。《东北日报》在海龙办报的时间比在沈阳、本溪都长,从1946年2月7日起,到4月22日止。
3. **第三次转移**:1946年4月我军解放长春后,报社迁到长春,4月28日《东北日报》在长春复刊,并开始使用毛主席的题字作报头。然而,在长春办报不到一个月,敌人再次进犯,报社被迫进行第3次转移到哈尔滨。
4. **第四次转移与复刊**:1946年5月23日,由于国民党军队进攻,报社第四次转移到哈尔滨,并于5月28日复刊。在此期间,《东北日报》与哈尔滨日报、北光日报在哈联合出版对开四大版。
5. **机构与人员发展**:报社机构已具规模,人员日渐增多。到1948年末,已近8万份。同时,报社还不断推出新的报头设计。
6. **辽沈战役报道**:从1947年1月始,《东北日报》大量增加了反映东北解放战争的内容,形式活泼新颖,版面多样丰富。特别是从1948年11月开始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报道,更是展现了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程。
### 三、终刊与后续影响(1954)
1. **终刊**:1954年8月31日,随着东北大区的撤销,《东北日报》正式停刊。在其存在的8年零10个月时间里,《东北日报》不但及时宣传了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的消息,同时也对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乃至东北人民积极恢复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作出大量翔实报道。
2. **后续影响**:《东北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它记录了东北解放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历程,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东北解放战争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东北日报》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如穆青、刘白羽、华山、常工、张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