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聚餐与肉食自带习惯考
**1. 宴席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文人雅集多遵循"主宾酬酢"的礼仪制度。以《周礼》记载的"乡饮酒礼"为范本,正式聚会通常由主人备办酒食,自带食物会被视为失礼。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的曲水流觞之宴,酒食均由会稽内史筹备。
**2. 肉食的特殊性**
* 运输限制:宋代以前缺乏有效保鲜技术,鲜肉运输困难(《齐民要术》记载肉类需盐渍处理)
* 等级象征:礼记规定"天子食太牢,诸侯食牛,卿食羊",肉食规格体现身份
* 文人风骨:杜甫"朱门酒肉臭"之叹,反映清流文人耻于显露口腹之欲
**3. 特殊情境特例**
* 游猎雅集:曹丕《典论》载建安七子狩猎后"炙鹿饮酒",属现场获取食材
* 方外交游:苏轼《老饕赋》记载与佛印和尚的"自带江鲜"属于禅林特殊交往方式
* 节令馈赠:陆游诗中"邻翁馈彘肩"反映的是礼尚往来,非正式宴席
**4. 明清转变**
《金瓶梅》反映市井文人聚会始现"凑份子"模式,但主要针对戏曲、场地等开支,食物仍由主家操办。袁枚《随园食单》记载的文人宴仍强调主人待客之道。
**结论**:古代文人正式雅集严格遵守"主不请,客不食"的礼仪规范,肉类等贵重食材更需主人精心准备以彰显待客诚意。特殊情境下的自带行为多具文学象征意义,非普遍现象。